誤區一:未獲省級“專精特新”認定就直接申報“小巨人”
問題本質:資格不符,系統直接攔截。
根據工信部《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》及廣東省執行細則,申報國家級“小巨人”的前提,是企業必須已獲得省級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認定且在有效期內。2024年起,廣東省級認定實行“先評后認、動態管理”,部分企業誤以為“符合條件即可直報”,結果因無省級資質被系統自動篩除。
避坑建議:
• 若尚未獲評省級“專精特新”,應優先完成該步驟(2025年多地已開放常態化申報);
• 已獲評企業需確認認定有效期,避免因過期失效導致資格不符。

誤區二:研發費用歸集混亂,無法證明達標比例
問題本質:數據不可信,核心指標失分。
“小巨人”要求近兩年研發費用占營收比重:中型企業≥6%,小型企業≥8%。但許多企業將差旅費、辦公費、非研發人員工資等計入研發支出,或未建立規范的研發輔助賬,導致審計報告與申報數據矛盾。
避坑建議:
• 聘請有經驗的會計師事務所出具專項審計報告;
• 留存研發項目立項書、工時記錄、成果驗收等過程性材料,形成完整證據鏈。
誤區三:知識產權“重數量輕質量”,缺乏Ⅰ類專利支撐
問題本質:創新含金量不足,評分偏低。
評審明確要求:企業需擁有Ⅰ類知識產權1項以上(如發明專利、集成電路布圖設計、植物新品種等),或Ⅱ類知識產權5項以上。大量企業僅靠軟件著作權或實用新型“堆量”,但因技術壁壘低、與主營業務關聯弱,被判定“創新性不足”。
避坑建議:
• 優先布局與主導產品強相關的發明專利;
• 若暫無Ⅰ類專利,需確保Ⅱ類知識產權覆蓋核心技術環節,并提供技術說明;
• 避免“購買”或“掛名”專利,評審將核查專利實施與轉化情況。
誤區四:市場占有率“自說自話”,缺乏權威佐證
問題本質:關鍵指標無支撐,專業性存疑。
“主導產品在細分市場占有率≥10%”是專業化維度的重要得分點。但許多企業僅在申報書中寫“行業領先”“市場第一”,卻無行業協會數據、第三方咨詢報告、頭部客戶證明等客觀依據,導致該項得分為零。
避坑建議:
• 聯系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、中國電子元件行業協會等國家級/省級行業組織獲取證明;
• 引用IDC、賽迪、頭豹等權威機構的市場分析報告;
• 提供3家以上大客戶出具的采購占比或獨家供應證明(需蓋章)。
誤區五:材料邏輯斷裂,主營業務與技術路線脫節
問題本質:整體可信度受損,評審印象分大減。
常見問題包括:財務報表顯示主營為“五金加工”,但申報材料強調“AI算法”;專利全是“包裝設計”,卻聲稱突破“半導體材料”;研發人員占比10%,但社保名單中無相關專業背景人員。此類“材料拼湊”現象極易被專家識破。
避坑建議:
• 確保“營業執照—財務報表—專利證書—研發項目—客戶合同”五者邏輯一致;
• 主導產品描述需貫穿全文,避免“東一榔頭西一棒子”;
  • 提前組織內部預審,邀請第三方專家模擬評審。
 
科泰集團(http://www.duckwijs.com/)成立16年來,致力于提供高新技術企業認定、名優高新技術產品認定、省市工程中心認定、省市企業技術中心認定、省市工業設計中心認定、省市重點實驗室認定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、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、專利軟著申請、研發費用加計扣除、兩化融合貫標認證、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、創新創業大賽、專利獎、科學技術獎、科技成果評價、科技成果轉化等服務。關注【科小泰】公眾號,及時獲取最新科技項目資訊!
- 上一篇:從“專精特新”到“小巨人”:廣東中小企業躍升國家級榜單的關鍵策略
- 下一篇:返回列表
視頻專欄
- 
欄目ID=3的表不存在(操作類型=0)        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