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總量與增量:廣東再奪“雙第一”
增量691家,全國第一,較第六批增長18.5%;
累計有效數2156家,僅次于江蘇,但增量已連續兩批領跑;
本次公示率96.8%,高于全國平均4.3個百分點,顯示廣東預審輔導體系日趨完善。

二、行業畫像:AI+機器人“C位出圈”
根據企業工商登記與主營業務關鍵詞交叉統計,第七批粵企高度集中在以下五條賽道:
1. 人工智能與智能終端(18.7%):深圳雷鳥創新、珠海一微半導體等127家,涵蓋消費級AR眼鏡、邊緣AI芯片、3D結構光模組。
2. 智能機器人與核心零部件(15.4%):廣州明珞裝備、東莞力生機械等106家,鎖定諧波減速器、驅控一體伺服電機等“卡脖子”環節。
3. 半導體與集成電路(11.8%):深圳天德鈺、佛山格蘭達等81家,聚焦車規MCU、第三代半導體檢測設備。
4. 前沿新材料(9.9%):惠州萊爾科技、中山智隆新材等68家,主攻高端電子銅箔、OCA光學膠。
5. 生物醫藥與高端醫療器械(8.5%):廣州邁普醫學、佛山體素科技等59家,產品覆蓋可吸收顱骨板、手術機器人視覺導航模塊。
上述五大行業合計占比64.3%,同比提升6.1個百分點,顯示廣東“小巨人”正由傳統制造向“硬科技”躍遷。
三、城市版圖:深廣佛莞珠“五核”集聚,粵東西北提速
• 深圳347家,占全國城市級增量第一,每10家粵企就有5家來自鵬城,AI+硬件生態優勢明顯;
• 廣州127家,生物醫藥與高端裝備雙輪驅動,增量首次突破百大關;
• 東莞65家,依托“制造+市場”優勢,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獨占30席;
• 佛山48家,半導體及智能傳感器表現亮眼,南海區獨占21家;
• 珠海38家,集成電路與打印耗材再升級,區域密度僅次于深廣。
值得關注的是,粵東西北此次共攬下27家,韶關、河源、陽江、清遠、汕尾、茂名均有斬獲,創歷史最高;其中韶關4家全部落在先進金屬材料細分領域,顯示省級產業轉移園區梯度培育成效開始顯現。
四、技術標簽:平均專利96件,發明專利占比38%
• 上榜粵企平均擁有有效專利96件,其中發明專利38件,分別高于全國平均22件和11件;
• 主導或參與制定國家/行業標準共計312項,平均每家企業0.45項,同比提升0.12項;
• 研發強度(研發費用/營業收入)中位數7.8%,高于全省規上工業企業均值3.3個百分點。
五、資本對接:37家已啟動上市輔導,8家登陸北交所
• 榜單中已有37家啟動A股上市輔導,其中深圳占19家;
• 8家已在北交所上市,合計募資23.6億元,平均市盈率34倍,高于北交所均值1.7倍;
• 省級“小巨人”發展基金二期50億元已完成首關,明確將70%額度投向第七批榜單企業,重點支持設備更新、數字化改造、海外倉布局。
六、政策展望:2025—2027三年梯度培育路線圖
廣東省工信廳在名單發布當日同步印發《廣東省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倍增行動計劃(2025—2027年)(征求意見稿)》,核心指標如下:
• 到2027年,累計培育國家級“小巨人”3000家以上,其中第七批起新增不少于1000家;
• 珠三角核心區與沿海經濟帶高端產業集群承載量不低于80%,粵東西北占比力爭由當前5%提升至10%;
• 建立“免申即享”獎補機制,對通過認定的企業一次性獎勵100萬元,并對設備投資給予5%普惠補貼,最高不超過500萬元;
• 建立“小巨人上市綠色通道”,聯合滬深北港四大交易所,提供分類審核、即報即審、快速融資服務。
科泰集團(http://www.duckwijs.com/)成立16年來,致力于提供高新技術企業認定、名優高新技術產品認定、省市工程中心認定、省市企業技術中心認定、省市工業設計中心認定、省市重點實驗室認定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、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、專利軟著申請、研發費用加計扣除、兩化融合貫標認證、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、創新創業大賽、專利獎、科學技術獎、科技成果評價、科技成果轉化等服務。關注【科小泰】公眾號,及時獲取最新科技項目資訊!
- 上一篇:一文讀懂!廣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重要條件
- 下一篇:返回列表
視頻專欄
-
欄目ID=3的表不存在(操作類型=0)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