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,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制度改革邁出關鍵一步。科技部、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聯合印發《關于進一步深化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評審改革的實施意見》(國科獎〔2025〕8號),明確提出以“破除‘唯論文、唯職稱、唯學歷、唯獎項’(簡稱‘四唯’)”為核心導向,全面構建以創新價值、能力、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與成果評價新體系。此次改革不僅是對科研評價“指揮棒”的系統性重塑,更標志著國家科技獎勵從“數量導向”向“質量導向”、從“學術導向”向“應用導向”的深刻轉型。

一、“四唯”全面退出評審核心指標
過去,部分項目過度依賴高影響因子論文、院士或高級職稱完成人數量、團隊學歷背景等表面指標,導致“重包裝、輕實效”現象頻發。2025年新政策明確要求:
• 論文不再作為主要評價依據:代表性成果可包括技術標準、發明專利、工程樣機、軟件系統、產業化報告等,論文僅作為輔助佐證;
• 職稱與學歷不設門檻:鼓勵一線工程師、技術工人、青年科研人員作為核心完成人參與申報;
• 獎項履歷不加分:過往獲獎情況不得作為本次評審的加分項,杜絕“馬太效應”。
評審將聚焦“成果是否真正解決了國家急需、產業痛點或民生難題”,強調“干了什么”而非“是誰干的”。
二、構建“實效導向”三維評價模型
新評審體系引入“技術先進性—應用廣泛性—效益顯著性”三維評價框架:
• 技術先進性:是否突破關鍵核心技術“卡脖子”環節,是否具有自主知識產權;
• 應用廣泛性:成果是否已在重大工程、重點行業或公共服務中規模化應用,用戶反饋是否積極;
• 效益顯著性:是否帶來明確的經濟效益(如新增產值、降低成本)、社會效益(如節能減排、公共安全提升)或戰略效益(如保障產業鏈安全)。
例如,一項在高鐵軸承國產化中實現工程化應用并替代進口的技術,即便論文數量有限,也將獲得高度認可。
三、強化第三方驗證與用戶評價機制
為避免“自說自話”,政策要求所有申報項目必須提供:
• 第三方檢測或認證報告(如國家質檢中心、行業權威機構出具);
• 用戶單位應用證明(至少2家以上非關聯單位);
• 經濟效益審計報告(由具備資質的會計師事務所出具)。
評審專家將結合實地調研、用戶訪談等方式,對成果實效進行交叉驗證,確保“真落地、真管用”。
四、建立“負面清單”與科研誠信一票否決制
新政策同步強化科研倫理與誠信約束。凡存在以下情形之一者,一律取消參評資格:
• 成果存在學術不端、數據造假或知識產權爭議;
• 未履行科技倫理審查程序(如涉及人工智能、生物技術等敏感領域);
• 虛構應用案例或夸大經濟效益。
相關責任人將納入國家科研信用信息系統,實施聯合懲戒。
五、向基層一線和青年科技人才傾斜
為激發創新活力,2025年起設立“青年創新通道”和“基層技術推廣專項”,對35歲以下第一完成人項目、或在縣域經濟、鄉村振興中發揮顯著作用的技術推廣項目,給予單獨評審名額和政策支持。
科泰集團(http://www.duckwijs.com/)成立16年來,致力于提供高新技術企業認定、名優高新技術產品認定、省市工程中心認定、省市企業技術中心認定、省市工業設計中心認定、省市重點實驗室認定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、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、專利軟著申請、研發費用加計扣除、兩化融合貫標認證、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、創新創業大賽、專利獎、科學技術獎、科技成果評價、科技成果轉化等服務。關注【科小泰】公眾號,及時獲取最新科技項目資訊!
視頻專欄
-
欄目ID=3的表不存在(操作類型=0)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