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競爭強度持續攀升:從“達標即可”到“優中選優”
過去,企業只要產品市占率達標、材料齊全,基本可獲推薦。但2025年起,廣東實行“三高一鏈”優先原則:
• 高技術壁壘:產品是否解決“卡脖子”問題;
• 高國產化率:核心部件、材料、軟件是否實現自主可控;
• 高成長潛力:近三年營收復合增長率是否超15%;
• 強產業鏈帶動:是否牽引上下游形成集群生態。

二、擇優標準五大新動向,決定“誰能上推薦名單”
動向1:從“單一產品領先”轉向“產品+生態”綜合評估
評審不再只看產品銷量,更關注企業是否:
• 牽頭制定國家/行業標準;
• 與高校、科研院所共建創新聯合體;
• 推動產業鏈協同攻關(如聯合申報重點專項)。
動向2:強化“新質生產力”屬性權重
符合以下方向的企業顯著加分:
• 人工智能、量子信息、商業航天、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;
• 綠色低碳技術(如氫能裝備、碳捕集材料);
• 數字化轉型標桿(如獲評國家級智能工廠)。
動向3:嚴控“偽冠軍”“包裝型”申報
對以下情形實行“一票否決”或大幅扣分:
• 產品定義模糊(如將“智能家電”作為申報產品);
• 營收占比不足30%或無法獨立核算;
• 近三年無新增發明專利。
動向4:區域均衡與產業導向并重
廣東在推薦中兼顧:
• 區域平衡:珠三角、粵東粵西粵北按比例分配初篩名額;
• 產業聚焦:優先支持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(如高端數控機床、新型儲能、生物醫藥)中的關鍵環節企業。
動向5:引入“專家背靠背”+“產業鏈圖譜”評審機制
• 評審專家不再僅看材料,而是調用廣東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監測平臺數據,驗證產品在鏈中的真實地位;
• 實行“雙盲評審”:隱去企業名稱,僅以產品技術參數、市場數據、創新指標進行打分。
三、企業應對策略:如何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?
1. 精準錨定“卡脖子”賽道
優先選擇列入《廣東省產業基礎再造工程目錄》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“十四五”重點領域技術攻關清單》的產品方向。
2. 構建“不可替代性”證據鏈
提供第三方權威機構出具的全球市場占有率證明(如QYResearch、IHS Markit);
整理國產替代典型案例(如替代德國某品牌、進入中芯國際/比亞迪供應鏈);
展示技術標準參與情況(國家標準≥1項,或主導團體/行業標準)。
3.提前完成“合規體檢”
確保信用、環保、安全、能耗等“硬底線”零瑕疵,并在“信用中國”“粵企政策通”完成信息核驗。
4. 主動納入省級培育庫
廣東明確:未入庫“廣東省制造業單項冠軍梯度培育庫”的企業,原則上不予推薦。企業須于2025年5月底前完成入庫。
科泰集團(http://www.duckwijs.com/)成立16年來,致力于提供高新技術企業認定、名優高新技術產品認定、省市工程中心認定、省市企業技術中心認定、省市工業設計中心認定、省市重點實驗室認定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、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、專利軟著申請、研發費用加計扣除、兩化融合貫標認證、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、創新創業大賽、專利獎、科學技術獎、科技成果評價、科技成果轉化等服務。關注【科小泰】公眾號,及時獲取最新科技項目資訊!
視頻專欄
-
欄目ID=3的表不存在(操作類型=0)






